程文宗說:人對時間充滿不安的感覺,來自於不停要去征服的爭戰,而產生無力感,在某個時空背景裡觸動那種心靈時就是一個美...
 

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創作歷程
(影片欣賞與討論)

講者:程文宗

義大利米蘭布雷拉(Brera)藝術學院碩士。造形藝術家,並從事室內設計、工業設計、電視節目之空間裝置等。

時間:1996/10/09、1996/10/23、1996/ 10/30 PM7:00

全文:

霧中風景
﹝Land Scape in the Mist﹞

詩學的結構--長鏡頭下的空間概念
希臘125分鐘
編劇:安哲羅普洛斯 東尼諾格拉 塞那西斯格拉
攝影:吉歐格斯阿凡尼提斯
配樂:伊樂妮卡蘭卓

劇情

起始深沉的色調泛起一道線光媽媽隱喻性的聲音作為主題的構成神話性的踏上他們的行程開始虛擬式的追尋想像中的父親暗喻理想國權力等姐弟兩在一切皆無歸零的狀態聽憑命運的安排下進入全然未知的時空開始他們的遭遇劇中弟弟亞歷山大一句向前說明人生追逐目標過程中是無法預知的可知的權力的轉化無寧是一鬥爭的狀態強與弱之間的交替人如此動物也如此人是無法依賴而存活好像德國是希臘人嚮往的國度小孩也在童話中追尋他們的國度理想是一無邊無際的如結尾之畫面二人面對一株青綠的樹在黑霧中又寫實又自然但卻不可捉摸。

文本

亞里士多德在「詩學」中指出:美感來自片段的、破碎閃爍性的構成。這種拒絕結構緊密論述性的美學觀,在十八世紀末的尼采以解構的態度來呈現才受重視,但卻非否定性的反對;安哲他則借用形上學繪畫﹝Metafisica﹞畫家基里柯﹝De.Chirco﹞的畫面來構成個人鄉愁式的影像。 他利用長鏡頭來營造時間空間的雙重性。形而上繪畫慣常對現實事物置於擬像的空間,如古文明的雕像置於工業化的空間造成鄉愁式﹝Nostalgia﹞的抽象思維。安哲常將鏡頭設定在一焦點上﹝畫面中的透視消失點﹞以造成空間寧靜的張力,在動靜、向光背光之明暗對比式的中國過白構圖的留白之空間概念,使觀賞者進入影片中所傳達而來的訊息。在片中呈現片段孤立而神祕的狀態在時間的流動和事物在空間的視覺性,構築劇中人的「非自然主義」。 整部片子長度的比重與時間被有效控制,造成畫面有韻律、節奏,起伏性宛如詩句的音節;加以背景音樂來陪襯,使我們情緒進入詩的結構中,在結束時如在霧中經歷了人為的時間性,在流動中體會了個人的記憶體,可能是喜悅、哀愁或無明狀態。

--------------------------------------------------------------------------------

亞歷山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1980 • 210分鐘
編劇 / 安哲羅普洛斯.佩特洛斯馬克里斯
攝影 / 吉歐格斯阿凡尼提斯
配樂 / 克里斯特多洛斯海亞里斯

主題:非線性的歷史--來自影像的記憶片段

本片內容

該片以希臘的傳奇人物馬其頓王國亞歷山大帝(356--323B.C)的歷史背景來貫穿片中劇情--十九世紀末英國觀光客被希臘亞歷山大帝領導的游擊隊所劫持,而亞歷山大帝領導族群們押著人質並佔領山區之村落,和政府軍做長期抗爭。亞歷山大帝的膽識、英明、果決贏得群眾之愛戴及擁護人民的支持效忠,逐漸轉化成集權的理由,權力使他成為獨裁者,影片結尾在失望的人民起而攻擊君主--亞歷山大帝做為收尾,留下僅是雅典的記憶。

文本

義大利馬基維利 (Niccolo Machiavelli) 在其君王論二十五章「機運在人類事物中之影響及對抗機運之道」中,提及幸運變化無恆,而人死守其行徑時,如果環境不能符合,便會失敗。亞歷山大帝代表著傳統的保守勢力,英國觀光客代表著帝國主義社會,在片中暗喻希臘古文明在不同的過客、不同的遺跡和影響的同時,也留下不同種族的後裔和衝突根源。在影像中,我們可以在片中畫面上呈現一種凝視的片段,這影像可看出安哲羅普洛斯轉用印象派畫家象徵主義手法的畫面來敘述歷史的不斷重複--戰爭權力的轉移。在此,時間似乎沒有存在的必要,人在命運的安排下,權力的更替最後留下乃是人類的鄉愁 (Nostalgia) --文明的遺跡,也道出巴爾幹半島種族的種種無奈,正也是浪漫派的精神--流亡與放逐的困境。

片中技巧的運用承襲義大利導演巴索里尼 (Pier-paoco pasolini) 的電影美學,在「現實世界」與「非現實世界」之間本質的對比,尤其在特寫鏡頭運用繪畫風格的象徵手法。鏡頭慣用長鏡頭的東方形式「過白」效果,造成在「時間的流動中停滯、孤立、游離」,塑造出文化意象 (影像中畫面的象徵記憶) 的再現。這再現暗示著影像的自主體呈現--一種「自由間接主體性」,有別於傳統的「主觀鏡頭」,增加觀賞者主觀的想像視野 (vision) 與攝影機鏡頭之間的模擬關係,這種象徵形式是一詩的結構,內質的精神性更接近浪漫派的詩學。

提綱